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水利概况 水利知识
新乡市地质地貌
时间:2020-09-26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75688
      新乡市辖区地处东西向秦岭—昆仑构造带的北缘,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凹陷之西和太行山隆起及山西晋东南山字形构造带东翼的东侧,大体处于不同构造体系和各个构造带的叠加交互部位。地貌地质复杂,千姿百态。

      除西北隅太行山区至山前倾斜平原一带地势从晋豫边界向东南呈台阶式下降外,广大黄河冲积扇平原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总体自辖区西南隅向东北倾斜,地面坡降从西南隅临黄地区原阳县境桥北一带的1/2000~1/3000,至东北隅长垣县境的方里、丁栾一带,平缓下降为1/4000~1/6000。其海拔相应从90~93m降为60m左右。

      山地面积1015.43km2,占辖区面积的12.43%;丘陵面积508.50km2,占辖区面积的6.22%;平原面积6645.07km2,占辖区面积的81.35%。有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土壤的分布与之密切相关。各类地貌的展布格局和延伸方向,除南部临黄一带受秦岭系东西向活动构造的控制外,其余地区大多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北东向构造格局的控制。以北北东—北东向太行山前活动断裂为界,新生代以来,除西北隅地壳持续抬升隆起成山之外,其余地区持续下降成为黄河冲积扇平原。

      (一)太行山地
      分布于卫辉及辉县两市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势从晋豫边界向东南呈台阶状下降,山区基岩大片裸露,土层极薄。在山麓坡脚及河流阶地上零星分布的耕地土层较厚,土壤类型以褐土性土为主。海拔1000m以上,有棕壤分布。(1)中山区。境内延长约65km,宽5~10km。海拔多在1200?m以上,相对高差一般为600~800m,有的大于1000m。主峰有九峰山、凤凰山、华山和北关山等。山峰多为尖顶状,山脊呈锯齿状不规则条带近南北向延伸。在纵横交错的深切U形(隘谷、障谷)及V形(峡谷)河谷中,元古界的石英岩状砂岩、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石灰岩与白云岩等构成的陡崖和绝壁,常在谷坡上与页岩等构成的缓坡相间,组成阶梯状地形。最高山峰为辉县市境内的九峰山,海拔达1732m。(2)低山区。境内延长约65km,东北段宽25~30km,西南段宽仅2~5km。海拔多为500~1000m,相对高差一般为300~400m。

      (二)南村盆地
      分布于辉县北部低山区的南寨至南村一带,为一山间断陷盆地。南北长约14km,东西宽约7km,海拔400~500m,西北部常有高约100m的残丘。地面坡降1‰。向东北倾斜。多中壤,以淋溶褐土分布较广。水利条件较好,土质比较肥沃。

      (三)太行山前丘陵岗地
      分布于太行山地前缘,在辉县和卫辉两市交界一带呈舌状向南伸向北站区,其东西两侧逐渐变窄,呈带状展布。海拔多为100~200m,相对高差一般为50~200m,常呈岗状、馒头状,个别呈孤岛状残丘散布于山前斜平原后缘,并与坡积、冲洪积物相连。辉县市高庄以西为地面起伏、窄长的岗坡地和梯田,至黄水河出山口一带逐渐消失。基岩风化破碎,地面常有剥蚀堆积物覆盖。土层薄、质地差、颗粒粗、碎石多。土壤以褐性土最多。

      (四)太行山前倾斜平原
      位于山前丘陵岗地之南,境内呈波浪状,东西延长约80km,南北宽5~15km,海拔为80~200m。大部由山区河流的冲洪积扇裙组成。地势东段较陡,西段较缓。扇体向南及东南倾斜,后缘较陡,前缘较缓,坡降一般为2‰~3‰。从出山口至扇体前缘,扇体物质从以洪积砾卵石层为主过渡到以冲积砂土层为主,土层不断增厚。多中壤,兼有轻壤,以褐土为主,兼有潮褐土,耕作性能大部良好,水源也较丰富。

      (五)太行山前交接洼地
      系太行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河(局部含卫河、沁河)冲积扇平原之间的交接过渡区。境内东西长约70km,南北宽5~15km,海拔多为70~74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m。地面坡降1/1500~1/4000。为一西北、东南两侧较高,总体向东北微倾的不规则槽状洼地,卫河及共产主义渠纵贯其间,是地表水及地下水汇集的场所,土壤主要为潮土。

      (六)黄河冲积扇平原
      (1)古黄河(禹河)史前故道郇封岭岗地。位于获嘉县境,呈楔形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境内长约25km,宽3~6km,海拔75~84m,一般高出两侧地面2~4m,最高达5m以上,为大狮涝河与共产主义渠之间的分水岭,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主要为褐土化潮土。据省地矿厅水文地质一队研究,该岗地系黄河史前故道的遗迹,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2)古黄河(禹河)西汉故道背河洼地。位于西汉左堤(古阳堤)之西北,斜穿原阳、新乡、延津3县及新乡、卫辉两市,境内长约85km,宽2.5~11.5km。海拔65~80m,相对高差2~3m。系一低于古黄河滩地2~3m以至5~6m不等的槽状背河洼地,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较差,多坑塘、沼泽和盐碱地。土壤多属壤质潮土。

      (3)古黄河(禹河)西汉故道滩地。位于古黄河(禹河)西汉故道河槽左侧。境内长约90km,宽5~15km。海拔70~85m。地势平坦,因砂丘散布而微有起伏,以1/4000的坡降朝下游东北方向倾斜。土壤以潮土为主,间有轻壤、中壤。

      (4)古黄河(禹河)西汉故道砂丘、砂垄地。主要分布于原阳、延津两县的西北部。境内长约85km,宽4~15km。海拔65~83m。系古黄河冲积物受风力吹扬,形成的砂丘、砂垄地以及丘间洼地,间有少量平砂地,土质瘠薄。

      (5)古黄河(禹河)西汉故道决口扇与泛道砂丘、砂垄地。分布于西汉左堤之东南,宽2~7km。

      (6)原延封长低洼平原。位于辖区东部,系古黄河与现行黄河两悬河之间地势相对低洼的泛流平原。海拔多为65~70m。地面坡降1/4000~1/6000。历代黄河多次决口泛滥,致使区内坡地、平地和洼地等河流微地貌形态较为发育。历来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排水困难,因此境内有较大面积的盐化、碱化潮土。

      (7)黄河背河洼地。位于原阳、封丘、长垣3县临黄大堤的北侧及西侧,东、南两段分别长约40km和100km,宽1~5km。海拔70~90m。地面坡降1/5000~1/8000。为一地面低于今黄河河床3~8m的槽形洼地。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仅1m左右,由于排水困难,区内盐化、碱化潮土分布较广。近年主要通过引黄淤灌种稻,已将稻区土壤改造为河淤潮土。

      (8)黄河滩地。位于黄河干流与临黄大堤之间,东、南两段分别长约40km和100km,宽1~10km,海拔75~95m。横断面分别从大堤南、东向主河槽呈台阶式下降,形成高、低和嫩三级河漫滩地,一般分别高出水面4m、1~1.5m和0.3~0.5m。滩面有时有砂丘,高(老)滩上的部分土壤已褐土化,经开发多成为粮食高产区。

(9)黄河决口扇。主要分布于原阳祥符朱、封丘大功、贯台及长垣孟岗等地,系现行黄河溃决后遗留的扇形地貌。在沿黄一带形成规模较小的扇顶倾斜平地、扇面浅槽洼地,以及经风力改造后形成的砂丘、砂垄地等形态多样的河流地貌景观。因平砂造地等人为活动,有时形迹已不甚明显。

      1986年以来,在市境沿河3县健全各级黄河修防管理机构。黄河工程按行政区划采用分段责任制管理。堤防工程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河道、涵闸按单个工程设立管理班,据工程大小配备一定的专职人员,对工程进行观测、整修养护、查报险情、组织抢险,保证工程安全。

      1998年,市河务局着手进行工程管理改革,制定了工程管理改革意见,并在管理水平较高、条件较好的原阳县靳堂乡桩号125+700堤防处,筹建护堤基地试点。2000年,市河务局在沿黄3县河务局分别建立了工程管理试点,取消群众护堤员,并根据工程数量等因素,确定每500~1000m安排职工1名,实行专业化管理,为今后全面推行管理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由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6年11月,经评审原阳县河务局成为黄河上第一批由水利部认定的河道目标管理一级单位。1997年、1999年经评审,长垣县和封丘县河务局相继成为国家河道目标管理二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