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km,水面落差4480m。流域总面积79.50万km2(含内流区面积4.2万km2)。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据文字记载,黄河曾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黄河流域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据史载,自传说的大禹治水起,在4000多年中,近3000年的时间国家建都于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流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有过很大贡献。但是,未经控制的洪水和泥沙,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炎黄子孙为驾驭黄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着悠久的治黄历史。自古以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大事。
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对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进行过艰苦斗争。相传前21世纪的共工和鲧,采用修筑堤埝的方法来抵挡洪水,结果失败。继之,大禹治水改用疏导的方法,“疏川导滞”,分流入海。洪水平息后,人们迁居平原。大禹的治水事迹和艰苦卓绝精神,世代相传,被人们视为征服洪水的象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随着各朝代的兴衰起伏前进。隋唐以前,流域内农田灌溉事业发展较快,宁蒙河套地区、关中盆地、华北平原等地,相继修建灌区,兴农利国。同时,朝廷还十分重视漕运,开凿鸿沟、漕渠和南北大运河,形成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的航运网,对调运粮食和沟通各地区间的有无、繁荣经济和运送军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以后,国家政治中心南移,治河以下游防洪为重点。元明清时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并在治河保运方面作出努力。这一历史时期中,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治黄名人辈出,治河方略不断发展、创新。尽管限于社会和科学技术条件,未能解决黄河的严重灾害问题,但治河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却十分丰富,治黄典籍之多,为世界各大河之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中有许多颇有影响的治河论著和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在东周时期,日渐开发,沿河诸侯先后筑堤自利,堤防修筑不顾河道水流畅通,多转折弯曲,致成许多人为险工,危害甚大,管仲向齐桓公提出筑堤防洪除害兴利之法。齐桓公于前651年汇集诸侯订立盟约,提出“无曲防”的法规,要求各诸侯共同遵守,都不允许修筑弯曲(阻水、挑流)的堤防,损人利己。
黄河下游两岸筑堤之后,泥沙淤积,河床逐渐抬高形成悬河,河患渐多,治河议论亦多。西汉后期有分疏说、改道说、水力冲沙说等。朝廷多次下诏征求治河方策。贾让分析下游河道演变,认为筑堤以前,黄河下游众多小水汇入,河道宽阔,沿河有许多湖泽调蓄洪水,河道行洪“缓而不迫”。两岸筑堤之后,河床淤高,河道缩窄,堤线弯曲,遇大水有碍行洪,常决口为患。针对这一情况,贾让于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奏“治河三策”。上策是人工改道,不与水争地,可达“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是在黄河狭窄段分水灌溉,既治田又治河,可以“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下策是继续加高培厚原来的堤防,花费大,效果小,不但“劳费无已”,而且“数逢其害”。贾让三策,除论证防洪方案外,还提出了放淤、改土、通漕等方面措施,其治河思想已较全面。
东汉初,黄河失治多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派王景治河。顺黄河泛道主流筑堤自荥阳东至利津海口,并整修汴渠,“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达到了河汴分流,使黄河出现一个相对安流时期。
北宋期间,黄河决溢,河患增多。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商胡,黄河改道北流,曾先后3次兴工堵塞北流,回河东流,均未成功。此时,治河之事,多有议论。有人主张“浚河减淤”。选人(侯补官员)李公义创造铁龙爪扬泥车法,用以浚深河道,终因机具单薄,泥沙太多,收效甚微。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全国制定农田水利法,倡导引黄放淤,设立专门机构,专司放淤改土,引黄河浑水,改造两岸低洼瘠薄之地,成效显著。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止,大规模放淤即行泯没。
金元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多股分流,夺淮入海,河道淤积严重。元末,贾鲁奉命“循行河道,考察地形”,提出“疏、浚、塞”并举的方针。付诸实施后,终使改道7年的黄河回归故道,并在堵口技术方面有所造就。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时间流经河南、山东、江苏,夺淮东流入海。这期间,黄河多支并流,此淤彼决,时有决溢,并侵犯运河漕运。朝廷为保漕运,寻求治河之策,各种主张活跃,有分流论、北堤南分论、束水攻沙论、放淤固堤论、改道论、疏浚河口论、汰沙澄源论、沟洫治河论等,议论多而实践少。明代后期,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方案,并为之大力实施,对后世治河影响较大。潘季驯一生4次主持治河,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总结前人治河经验,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方略,他分析黄河水沙运行规律后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他还把堤防工程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种,周密布置,以达“束水归槽,以水攻沙”之目的。清代靳辅、陈潢继承潘氏治河思想,坚筑堤防,约拦洪水,增强了下游防御洪水的能力。
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外国列强侵入中国,政局混乱,河防失修,决溢频繁,河患严重,治河之事虽有议及,但因政局不稳,国力不济,实施很少。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对治河曾有堵口挽复故道和改行新道之争,相持20多年,最后还是改行新道(即现行河道)。
民国期间,李仪祉先生悉心研究黄河,治黄论著颇多。他针对我国古代治河偏重下游,黄河得不到根治的情况,提出治黄应该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等各项工作都应统筹兼顾的治河方针。他认为治河的目标是维持下游现行河道,使之不决溢改道,危害人民。并主张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田间、溪沟、河谷中截留水沙,提倡黄河治理应与当地农、林、牧、副生产结合起来。张含英对治黄也有深入研究,他的治黄思想与李仪祉的基本相同,主张治理黄河必须就全河立论,不应只就下游论下游,而应上中下游统筹,本流与支流兼顾,以整个流域为对象,本着“防御其祸患,开发其资源,借以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目标”。他还对基本资料之取得、泥沙之控制、洪水之防范、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当代治河有颇大影响。在此期间,西方水利界人士和学者,有比利时人卢法尔,美国人费礼门,德国人恩格斯、方修斯等,曾先后对黄河进行研究和考察,在治河方面也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见解。
当代治河,自1946年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成立治黄机构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各级人民政府和沿河群众,开始了人民治黄事业,50多年来,针对各时期的治黄紧迫任务,提出治河方略,规划部署,指导治黄工作开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治黄实践中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并根据变化的黄河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对规划进行修订、补充,使治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人民治黄工作,先从下游防洪开始。针对1947年堵复花园口门后,黄河回归故道,解放区黄河故道年久失修的情况,在1947年3月治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确保临黄,固守金堤,不准决口”的方针。1948年总结防汛经验,又确定“修守并重”的方针,并建立了下游防汛组织,战胜了1949年的大洪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治黄工作由分区治理走向全河统一治理,下游防洪仍是治黄的中心任务。1950年黄委召开全河工作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建设”的方针,并根据下游河道上宽下窄的特点和堤防工程情况,采取“宽河固堤”的方策。在此指导思想下,进行一系列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为战胜洪水和充分利用其水沙资源提供了保证;同时加强调查,收集基本资料,积极进行根治黄河的研究和探索。
黄河水量有限,从长远考虑,远不能满足供水地区的发展需要,必须采取“南水北调”的重大措施,分别从东线、中线、西线调引长江水量补给黄河及西北、华北地区水源。因此,“南水北调”的查勘、规划及可行性研究亦是治黄工作的重要内容。
人民治黄以来,曾进行过多次综合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无疑也出现过新情况、新问题。为此,需要加强追踪决策,对一些重大决策和影响全局的工程,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进一步治理的措施和途径,在认真解决好防洪措施的同时,使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和动能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造福于中华民族。
新乡市地处黄河下游北岸,大部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北翼。黄河自原阳县姚口村入境,至长垣县瓦屋寨出境,河长165km,堤长153km。境内地表冲积扇扇面上的河流,以西汉时期自西南流向东北的地上悬河古黄河(禹河)西汉故道为分水岭古河道高出地面2~4m,在原阳祝楼、黑羊山—新乡县八柳树、古固寨—延津东屯—卫辉庞寨—延津丰庄一线。西北侧为海河水系,流域面积为3985km2,东南侧为黄河水系,流域面积为4184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