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水利概况 水利知识
黄河河道整治
时间:2020-10-19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75297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善淤多变,水流散乱,常常形成“横河”、“斜河”,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古代除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埽坝等防洪工程外,治河多用浚淤办法。禹治河“疏川导滞”。汉代疏通河道,“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明隆庆、万历年间,潘季驯倡导“束水攻沙”,于两遥堤间分筑缕堤、格堤、月堤,将河槽限于两缕堤间,在缕、遥之间淤滩。清代治河仍按“束水攻沙”方案,整治措施有四:塞支强干;禁止河滩内私筑民埝;保滩护堤;人工浚淤。民国期间,虽提出不少方案,但未开展实际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有计划地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作,在有利防洪的前提下,利用和完善已有险工的同时,还在滩区修建大量控导和护滩工程。不少河段已得到或基本得到控制,在防洪固堤和引黄兴利等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

      新乡段在1949~1956年,实行“宽河固堤”的河策,沿堤守险,整修旧有险工;1957~1967年,采取“固滩保堤”的河策,新建护滩工程18处;1968以后,实施“固定中水河槽”的河策,布置与南岸工程相应的控导工程12处,在控制大河流路、缩小摆动幅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对改善涵闸引水和下游航运等亦有所收益。

      一、河势演变

      黄河下游新乡段,是宽河游荡性内叠式“地上悬河”。段内有两个能左右河势变化的束流卡点。京广铁路大桥卡点在桥上游南山(邙山)挑溜,北滩多变。桥下游右岸险工较多,左岸高滩失控。坝头卡点,由东坝头与西大坝组成的管束口(瓶颈)。境内河段可细分为四段:

      (1)京广铁路大桥至中牟九堡河段(左岸为京广铁路大桥—原阳大宾段),右岸险工相连,左岸为1855年以前的高滩,河势在5~7km宽的范围内变化,整治后减少到3~5km。一些主要河湾初步就范,未发生多大变化。1960年5月,花园口枢纽建成后,对河势演变有较大的影响。

      (2)九堡至开封府君寺河段(左岸为原阳大宾—封丘曹岗段),主流左右摆动幅度较大。如1954年8月底的一次洪峰过后,一昼夜大溜来回摆动竟达6km。多年来,主流在两岸高滩间频繁摆动不定。

      (3)府君寺至兰考东坝头河段(左岸为封丘曹岗—贯台集河段),右岸府君寺高滩至左岸曹岗险工段长2400m,对水流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贯台至东坝头,大河流路主要取决于贯台集的靠河情况。

      (4)东坝头至东明高村河段(左岸为贯台集—渠村分洪闸段),河段宽浅,溜势散乱,主流变化无常。

      在境内南缘东西向河段,右岸(南岸)有九堡、黑岗—柳园口、府君寺3个突出硬岸弯尖,挑溜走北河,以致在北滩对应出现黑石、辛庄集、常堤3个大弯,形成险工。

      二、滩区概况

      黄河下游河道绝大部分为复式断面。新乡河段东坝头以下为两级滩地,即低滩和中滩;东坝头以上河段,1855年铜瓦厢大徙后,由于溯源冲刷逐渐形成高滩,因而有低、中、高三级滩地。

      受以上滩面诸特征的综合控制,新乡悬河段东坝头上、下“悬上加悬”,加之串沟又与堤河相连,组成一道水网,一旦洪水漫滩将发生滚河,直冲大堤甚至夺溜改变大河流路而出险。故东坝头上、下河段素有“豆腐腰”之称,整治工程也相应较多。

      三、整治工程

      河道整治包括河槽整治与滩地整治。治槽是治滩的基础,治滩有助于稳定河槽。槽稳滩固,滩固槽稳,二者相辅相成。为约束主流摆动范围,护滩保堤,引导主流沿设计治导线下泄,一般在凹岸一侧的滩岸上按设计修建的工程,谓之控导工程;主要以控制中水流量,稳定中水河槽,保滩固堤,维护防洪安全为目标而在滩岸上修建的工程谓之护滩工程。

      在工程布置上,推广短丁坝、小裆距,以坝护湾,以弯导溜,从而控导主流,稳定中水位河槽,使河势朝着安全度汛的方向发展。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既有利于引黄灌溉、滩区群众生产,又有利于工程建设和航运的目的。

      此外,1995~2000年,又新修工程4处;1986~2000年还续建马庄、双井、大张庄、大宫、古城、曹岗、贯台、禅房、大留寺、周营、周营上延、于林等工程16处。共加高坝(垛)312座,新建潜坝长200m,加高连坝长3708m,帮宽连坝长4671m,帮宽裹护连坝长280m。

      (一)控导工程

      1.原阳县马庄控导工程

      位于原阳马庄南滩,始建于1968年,与花园口枢纽北裹头相连,是溢洪堰下控制下游河势的笼头。1958年大水后,花园口靠河,马庄出新滩。1967年南河北滚,马庄村靠河,花园口脱河,下游河势散乱,南岸赵兰庄出现大险,北岸张恒庄落河,6个滩村靠河。为控制大河走向,缩小摆动幅度,取得“固定中水河槽”之效果,省河务局拟定修建河道南北两岸相对应的河湾型控导工程。

      1968年施工,连坝为直线坝,指向花园口将军坝,用丁枕排和石笼排护底,当年靠溜,导溜作用显著。1970年续建连坝1200m,垛20座,改连坝为弯曲型。1972年河势上提,上延垛3座。1973年汛期又上延垛3座,同年冬下延丁坝8道。1974年调整北裹头与连坝相接处,修丁坝2道。1975年河势继续上提,加修丁坝2道。1981年接12坝下续修丁坝6道。该工程连坝全长5158m,包括控制堤1100m,丁坝18道,垛33座(垛上丁坝10道,垛下丁坝8道),总投资493万元。基本控制了下游河势,并且保护了万余亩滩地。该工程修建前后主流变化见图3-10。

      2.原阳县双井控导工程

      位于原阳双井高滩,始建于1968年。为迎护花园口来溜,防止北滩西兰庄—武庄15km长滩岸坍塌,导溜南岸来童寨而修。1968年12月花园口将军坝挑溜,北滩塌退1.5km,开始修连坝1000m,垛15座。1971年在东、西兰庄间,修控制堤700m。1974年按控导方位修建丁坝30道,其中7坝、24坝为混凝土管柱透水试验坝,并将控制堤修至焦庵大路,长3800m。1978~1980年在工程下游(31坝)试做混凝土灌注桩坝。1984年花园口险工东大坝下延工程修建后,双井控导工程靠溜增长,时占工程长的58.5%,但仍不能导溜至马渡弯。1987年续建丁坝2道(32、33坝),工程全长8722m(包括控制堤3800m),含丁坝33道,垛15座,投资334万元。该工程布局合理,防河势北滚、导溜马渡的作用明显。但来溜射点偏下,曾出现两次较大险情:1976年8月,花园口将军坝挑溜,9~12坝及19~24坝,受冲下蛰,抢护20余天,用石方1.3万m3,柳36.3万kg,投资78万元;1985年9月,续建花园口东坝,双井1~19坝受冲生险,抢护26天,用石方0.92万m3,柳85万kg,投资50万元。

      3.原阳县武庄控导工程

      位于原阳县官厂乡黄练集村南约1.5km处的高滩。1986年修建中牟九堡下延工程后,入流出流很不稳定。为稳定郑州马渡至中牟九堡段河势,1995年5月始建武庄控导工程,以继续下延马渡控导工程,挑溜至武庄控导工程,解除洪水对三坝、杨桥和万滩3处险工的威胁,稳定送流至中牟县赵口工程,从而加速马渡至九堡河段的河道整治。

      武庄工程全长4182m,藏头段2000m,布设土石垛30座,垛间距65m;接藏头段长1082m,采用土工布铅丝笼沉排护岸;下首弯道长1100m,尾部500m做潜坝,其余600m做圆头丁坝5道,间距120m,其复合弯道上、下部的弯道半径分别为5000m和3850m。1995年做丁坝5道,修铅丝笼沉排护岸250m;1997年进行加高,坝顶高程为91.8m(黄海标高)。几经续建,截至2000年,建成丁坝5道,护岸600m,完成土方47.49万m3,石方4.09万m3,投资1102.79万元。

      4.原阳县毛庵控导工程

      位于原阳县包厂乡毛庵村南2km处的高滩凹岸,1999年5月始建。上迎中牟县赵口工程来流,送溜至中牟县九堡工程。规划全长4600m,上游直线藏头段布置1500m护岸,导溜段长2600m,弯道半径2560m,布设丁坝26道;下游直线送溜段长500m,布设丁坝5道。设计坝顶高程88.49m(黄海标高)。丁坝自连坝中心至坝头圆心,长100m,坝间距100m,连坝顶宽10m,丁坝顶宽15m。1999年5月布设丁坝5道(1~5坝),2000年汛前修建20~27坝及5~20坝之间的连坝。截至该年工程总长2700m,修建丁坝13道,护岸1段,完成土方30.23万m3,石方2.66万m3,投资1179.66万元。

      5.原阳县三官庙控导工程

      位于原阳县三官庙村高滩凹岸。该工程位于黄河下游京广铁路大桥至东坝头河段的中部,该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河势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流路极不稳定,经常出现“横河”、“斜河”现象,导致滩地大量坍塌,甚至顶冲大堤,危及堤防安全。

      1998年10月改造三官庙控导工程,以迎中牟县九堡险工下延工程之来溜,并送溜至原阳县韦滩控导工程。规划全长5100m,上游直线藏头段长1500m,设柳石垛21个,导溜段长3100m,弯道半径3400m,布设丁坝32道;下游直线送溜段长500m,拟做潜坝。当年完成工程长度500m,设丁坝5道(16~20坝),坝型采用柳石结构坝及铅丝沉排坝,丁坝自连坝中心至坝头圆心长100m,坝间距100m,坝顶高程88.20m(黄海标高),连坝顶宽10m,丁坝顶宽15m(含裹护宽度1m)。1999年续建11~15坝、21~30坝。截至2000年,共修丁坝20道,完成土方39.27万m3,石方8.26万m3,投资2?588.76万元。

      6.原阳县大张庄控导工程

      位于原阳徐庄至大张庄间,始建于1959年。有丁坝14道,垛10座。1969年改建为控导工程,以迎韦滩来溜,送溜至黑岗口。该河段宽5~6km,河走中泓,大张庄、黑岗口均不靠河,系较强烈的游荡性河段。为调整张庄工程,稳流于黑岗口闸口,1969年4月工程上游塌弯后退200m,形成陡弯。为改善不利局势,修建丁坝3道(老1、2、3坝)。1978年汛期,大张庄至三教堂迎溜,在三教堂村以上建垛4座。1982年大水,大张庄靠溜深坐,导致黑岗口堤坝生险。黄委决定以老1坝和老3垛为控制线,修连坝1900m,丁坝15道,原老1、2、3坝改作交通路。当年施工,为掩护改建工程,于徐庄南修建丁坝10道。但上游来溜不稳,工程靠河偏少。1984年又新修坝11道。

      7.封丘县顺河街控导工程

      位于封丘县荆隆宫乡黄河低滩,是黄河下游河道整治规划工程之一,始建于1998年。主要作用是迎托开封市黑岗口工程之来溜,并送溜至开封市柳园口工程,以提高柳园口闸门的引水保证率。该工程规划设丁坝30道,1~13坝弯道半径为3100m;18~31坝弯道半径为2300m。1~13坝坝长100m,坝裆宽100m;14~23坝坝长120m,坝裆宽120m;23~31坝坝长100m,坝裆宽100m。

      1998年修建26~30坝,1999年续建24、25、31坝,2000年汛期续建19~23坝、300m潜坝(当时仅修70m),汛后续建14~18坝。截至2000年,工程长1870m,有丁坝18道。完成土方18.98万m3,石方4.45万m3,投资1471.64万元。

      8.封丘县大功控导工程

      位于封丘汴新路基南端下游滩区,始建于1985年。迎御柳园口来溜,导至南岸王庵村,可掩护辛店险工不靠溜。规划工段长4250m,丁坝39道。其中迎溜段1250m,弯道长2640m,导溜段长360m。当年修建丁坝12道,其中第12坝为化纤软体沉排试验坝,建成后未靠河。

      9.封丘县贯台控导工程

      位于封丘贯台南铜瓦厢决口处左岸上首高滩,始建于1949年。系掩护西大坝、贯孟堤和长垣大堤而修建的控导工程。设垛21座,护岸15段。贯台河势基本流路走南河由常堤至贯台靠溜,以下走南河或居中,有时出现北河流路,自贯台工程下滑西大坝。

      为稳定南河,于1969年12月在贯台工程下首接修直线型顺坝1道,指向南岸杨圪垱、王善庄之间,坝长1?500?m,设垛15座,护岸15段。1970年7月完工,被定为接点工程。该工程现有坝13道、垛23座、护岸18段,建成后多走南河或中河,工程下段靠溜,起到稳定下游河势的作用。

      10.封丘县禅房控导工程

      位于封丘碾庄村东低滩,是稳定下游东坝头—青庄段70km内河势的关键工程之一。1972年始建控制堤2420m。1973年接修连坝480m、丁坝5道。1976年汛前修至14坝,当年9月13、14坝受溜冲失,1979年恢复。1985年修至26坝,工段长3000m。1982年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15300m3/s,河出东坝头险工的方向和1933年洪水相似,但右岸有东坝头以上险工和左岸有封丘禅房控导工程的控制,而使大河主流趋向中泓,确保了左岸大堤的安全。

      11.长垣县大留寺控导工程

      位于长垣县大留寺东滩区。1974年为控导河势,适应王夹堤来溜,共筑堤37道,控制长4086m。

      12.长垣县周营控导工程

      位于长垣县周营村东滩区。始建于1934年的原杨坝毁于1959年汛期坝顶漫水。同年9月在原基础上改建为排水顶坝,全长525m。是年筑坝10道。后陆续增建。1969年又进行调整和堵挡,有的接长,有的废除。现有坝43道,控制长4800m,根石围长2021m。

      13.长垣县周营上延控导工程

      为防止大水漫滩后,大溜顺马寨沟串入天然文岩渠顺堤行洪,造成串河夺溜,危及大堤安全,1974年动工,1982年完工,共筑坝17道,控制长1915m。

      (二)护滩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新乡河段遗存两处护滩工程。

      1.封丘县古城护滩工程

      位于封丘陈桥南高滩。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修垛7座,护岸2段。1950年柳园口险工下段挑溜,直冲古城工程,又修护垛4座,护岸1段。1963~1968年,古城险工河势提挫无常,延修垛6座,护岸5段。现有垛17座,护岸8段,工程长1328m,工程形式平顺,与南岸府君寺相呼应。

      2.封丘县西大坝护滩工程
     
      位于封丘贯台村东北,系1933年黄河决口处遗留的截流坝。原为保护贯孟堤及长垣临黄大堤而修,仅留存坝、垛各1座。1949年受大溜顶冲,发生大险,续修坝2道、垛1座、护岸2段。1950~1955年,常靠溜出险,1956年脱河。1970年,贯台控导工程修建后,已成背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除对以上两处护滩工程进行了整修和加固外,1957~1975年间又安设了如表3-9所列的20处护滩工程,总计修坝(垛)180座。规模较大的有原阳黑石工程坝(垛)33座,封丘常堤工程坝(垛)28座,长垣榆林工程坝(垛)24座。

      上述工程陆续投入运用后,均不同程度地起到了护滩、保村、保堤的作用。随着沿黄地区控导工程逐渐增多,大部护滩工程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掩护。

      1986~2000年,对已建11处控导和护滩工程又进行加固或续建.

      (三)其他工程

      1.淤滩工程

      在滩区有计划地引洪放淤,使滩面上较大的串沟和堤根洼地有了初步改善,减少洪水夺溜改道的危险。如1975年首次在长垣马寨试办淤串工程,一次放淤后,将宽200m、长3700m的串沟淤高0.6~1.1m;又如1981年在原阳双井修建淤串工程,放淤1个月,淤积土方44万m3。次年又在该县修建淤堤河工程,1983年投入运用,一次淤堤河7000m,淤积土方40万m3。这些措施对改良滩区土地,扩大耕地,淤填串沟、滩洼和堤河,促进行洪安全等,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2.滩区迁安工程

      1996年“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和1998年“三江”大水以来,国家加大黄河滩区迁安建设的力度。

      (1)避水台(楼)工程。新乡段黄河滩区避水台建设,始于1974年,主要是1998年迄今。多集中在长垣县低滩区,系民办公助性质,以建房台为主。1986~2000年,辖区共完成土方

      4245万m3,其中原阳、封丘、长垣分别为70万、90万、4085万m3;总投资8997.64万元,其中原阳、封丘、长垣分别为180万元、190.8万元和8626.4万元。1992年以后,按12370m3/s洪水位超高1m设防。工程的建设在“96·8”洪水中,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1999年原阳县仍按上述设防标准,于2000年8~12月,主要在临黄高滩6个乡的6个村,投资642.96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385.10万元,市县匹配257.86万元,修建了二层楼的避水楼,人均10m2,可搬迁1710人。

      (2)撤退道路。1994~2000年,国家投资8023.6万元,在新乡黄河滩区修建撤退道路58条,长303.06km;维修4条,长25.5km。其中原阳15条,长88.07km;封丘23条,长106.7km;长垣20条,长108km。分属土路、三七灰土路和沥青碎石路路面。

      (3)撤退桥梁。长垣县孟岗和了墙两撤退桥分别位于天然文岩渠桩号31+540和桩号40+940处。建于2000年5~11月,标准为汽—20级,总投资487.27万元。经县政府组织验收,符合设计与质量要求。

      (4)村庄搬迁。1999年封丘县曹岗乡清河集村由省计委安排迁至背河堤脚200m以外。投资188.5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113.10万元,县匹配75.4万元。2000年5~9月,建成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房屋50000m2,人均17m2,搬迁2794人。

      (四)科技治河

      在修建坝、垛、护岸工程时,市河务局不断组织科技攻关,推广科技成果。除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逐步取代传统的柳石结构建筑外,基础处理一般坝段利用挖泥船或泥浆泵及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淤背,特殊坝段运用截渗墙做防渗处理。

      1.化纤软体沉排坝

      1985年应用于封丘大功控导工程1~12坝。施工工艺是自原坦坡角垂直坝体铺设一层长30m的管袋,排与排搭接。单个袋长2m,直径1m,全部注入拌好的水泥砂浆,用缝包机缝合,将拌和料提出浆后,上压1m厚的土层,以防日晒降低混凝土体强度及其他损坏。1999年6月开挖检验,除部分化纤袋腐烂、断裂、下蛰,靠近上跨角圆头部位的长管袋下蛰较深,个别可达1.2~1.3m外,水泥凝固较好,整体结构完整.
     
      据历次抢险档案,该工程仅出过几次小险,与传统柳石结构丁坝相比,有出险少、抢险费用低、抗冲刷能力强的特点。

      2.褥垫式软排结构坝

      1992年7月首用于封丘禅房控导工程37号坝。施工工艺采用土工布护坝基土,外抛散石,后改为水泥土及模袋护坡。褥垫采用管膜布做底布,其上用涂膜布与底布缝成袋子,在袋内充填河滩泥沙作为压重。对37坝多年探摸资料对比分析,因坝圆头处大溜冲刷最强,故褥垫变化最大。

      3.长管袋沉排潜坝

      1990年5月,修建于地处典型游荡性河段的原阳马庄控导工程8号坝之下。该坝下部为软体沉排,上部为坝体。软体沉排主要由置于河床上的反滤防冲排布和起压重作用的充土长管袋组成。整个沉排由多个垂直于坝轴线的长管袋平行放置而成。枯水期在水流平稳、基本无风浪时按设计要求在水下铺放排布,然后用泥浆泵向土工布长管袋内一边充填高浓度沙土泥浆,一边在预留口处排水,使袋内充满沙土形成土袋,整齐地压在排布之上,再用土袋枕逐层加修坝体。考虑到低水位时控导河势、高水位时顶部溢流的特点,坝体用散石堆砌成顶宽4m、底宽16m、临背河边坡为1∶1.5的梯形台体。最后用铅丝石笼将土袋枕压盖密实以防水冲。当工程靠溜后,排下土层被淘刷冲失,排体下沉,逐步达到稳定深度,起到保护坝根的作用。

      对照多年抢险资料分析,该类型坝与传统柳石结构丁坝相比,出险少、抢险费用低、抗冲刷能力强、便于日常管理。其抗冲刷能力即使在新坝型中亦较好,因此适用于游荡性河道。

      4.荆隆宫截渗墙

      封丘县荆隆宫乡堤防系黄委明确的“老口门潭坑”类险点,市河务局首次采用混凝土薄壁截渗墙对其进行加固。首期工程位于桩号159+200~162+388堤段,全长3188m。墙体在临河堤脚1.6m处,深20~42.5m,厚0.22~0.30m,墙顶高程79.50m,上接防渗土工布低于坝顶1m,防渗高程85.0m。墙体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C10、抗渗标号S6、坍落度18~22cm。施工长度2575m,占工程总长度的80.77%。施工设备有YK-09型液压开槽机、射水法和组合钻,系营造地下连续墙的新设备、新工艺,工艺水平属国内领先。液压锯槽机泥浆护壁成槽的施工工艺在国内尚属首创。在成墙浇筑过程中采用“橡胶袋冲水法”与“土工袋浇筑法”进行隔离,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

      1998年3月工程开工,1999年9月竣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和黄委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截渗墙采用先进的超声波CT检测和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混凝土浇筑密实,波速一般在3500m/s以上,推定混凝土等级为C18~C23,局部声速偏低,推定混凝土等级在C10以上。未发现明显的接头缝、空洞等不密实区,墙体质量均匀,满足设计要求。

      四、整治效益

      境内河道经过陆续整治,在防洪、引水、护滩、护村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的效益,确保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下游的安澜。主要有以下效益:

      一是改善河势,减少灾情。如东坝头一带的游荡性河段,河道宽浅,主流多变,尽管在东坝头以上仅修建了少部分整治工程,但对河势却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使主流的摆动幅度由原来的5~7km缩小为3~5km。其余工程更控束主流为2~4km,使固定中水河槽有了可循之路。又如1982年花园口站发生15000m3/s的洪水,河出东坝头的方向与1933年相似,但由于封丘禅房、长垣周营等控导工程的导溜作用,避免了长垣大车集以下顺堤行洪的危险,增强了“豆腐腰”河段抗御洪水的能力;再如原阳马庄工程修建后,不仅制止了南河北滚,使流路趋向稳定,而且还为修筑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维护滩地,保护村庄。如原阳县1961年、1964年和1967年3年塌失滩地高产田18万亩,7个村庄落河,通过整治不仅很少塌滩,也无村庄落河,而且边滩稳定,变为可耕地。又如长垣周营工程可保护滩地2.28万亩,村庄4个。

      三是引水闸口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引水工程,因河势多变,引水口时靠时脱,供水无保证。兴建控导工程后,引水口较稳定,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其中以原阳县韩董庄闸和祥符朱闸效益尤为显著,不仅促进了全县盐碱洼地的改造,而且还引黄灌溉稻田50万亩。

      新乡滩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生产堤(民埝),民修民管。1949~1958年实行“宽河固堤”、“废除民埝”,禁修生产堤;1959~1961年河渠治理时期中滩淤高,河槽缩窄,群众又沿河大筑生产堤,以期多种滩地;1962~1965年因生产堤不能抗溜,又禁修,对已修堤则预留口门以滞蓄洪水;1966~1976年“文革”期间又增修新堤(生产堤、围堤)多道;1974年国务院制定“滩区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全年口粮”政策后,对已修生产堤按全长1/5的比例破除,分段预留口门以利排洪,从此禁筑生产堤,但一些地方却屡破屡堵,进展不大。现已发展到500余km。

      二是1980年以来,黄河来水偏少,受沿岸生产堤的约束,中小洪水往往不能漫滩,致使主河槽淤积日益严重,以致“槽高滩低”,滩地又低于生产堤外的河床而出现“悬河之中的悬河”,行洪能力十分低下。

      三是受生产堤的约束中小洪水不能漫滩,泥沙淤积主槽,致使一些河段堤内临河滩面高于背河滩面,出现“二级悬河”。

      四是东坝头以上河段因前述原因增加了一级高滩,成为三级滩岸。

      五是洪水漫滩时,由滩唇(自然堤)至堤根落淤量逐渐减少,不仅使滩面向堤根倾斜,横比降陡于河槽纵比降,而且还沿堤根的狭长地带形成堤河。一般滩区横比降为0.17%~0.25%,在市境东界(封丘禅房,长垣油房寨、马寨)东坝头至高村间的宽滩区,更高达0.33%~0.50%。

      六是几个大滩上,串沟发育。在较固定的滩地上,缓流区落淤,集中过流区发生冲刷,在滩面上形成串沟。串沟多与堤河相连。原阳有串沟8条,较大的有3条,李滔庄串沟长17km,宽230m。双井串沟长27km,宽350m。马合庄串沟长12.5km,宽180m。8条串沟合计长81.5km。封丘有串沟3条,顺河街、碾庄和禅房串沟分别长500m、400m和4000m;长垣有串沟16条,总长94km。串沟深度一般为0.5~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