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水利概况 水利知识
新乡市河道整治——堤防建设
时间:2020-11-16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31639
      大禹疏导黄河后,水患一度减轻,但因河床逐年淤高,商朝时下游水患频发,因而商史有“因水五次迁都”的记载。在黄河两岸修筑堤防很有必要。

      春秋中期,下游各诸侯国开始修筑堤防。为防止以邻为壑,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会诸侯于葵丘(今民权县西北),共同制定了“无曲防”的盟约,对修筑堤防的位置作了统一的规定。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历史上曾有不少变迁,因此堤防工程的布局历来多有变化。

      一、堤防工程

      (一)古黄河(禹河)堤

      1.西汉左堤

      西汉左堤河南境段又称古阳堤。西南起自武陟,东北止于山东德州东北,残堤共分9段,河南境段长约230km。自武陟冯堤入获嘉县,东北延伸经新乡大阳堤、关堤、秦堤,卫辉大张庄、柳卫等地出市境至浚县(见图3-12)。

      据史料考证,古阳堤兴起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统一完整于秦朝,具有一定规模于汉朝。从残堤看,西南邻武陟汤王堤村东北,残存堤基宽30余m,高出背河地面1.5m,该处因历代沁河决溢和近期引黄沉沙,地面已有抬高;延津夹堤至卫辉柳卫之间,残堤顶宽15m,高出背河地面2.5m,东北邻浚县大屯村以北1km许,残堤顶宽10~19m不等,高出临河地面2.5m,高出背河地面5.5~6m,悬差3~4m。

      2.西汉右堤

      西汉右堤西南起自原阳,东北止于山东平原县西。残堤共分5段,河南境长约240km。该堤自原阳磁固堤起,东北延伸经福宁集、秦庄,延津石堤、夹堤至小庄,以下堤断,至胙城复见堤形,东北出市境至滑县沙店。

      右堤在起点磁固堤村保存较好,该村房舍西南—东北向沿故堤呈条形坐落,长5km余,以后不见堤形。至福宁集以下,故堤遗迹较多。福宁集东北1km处,现存堤基宽约100m,高出地面4~5m;夹堤村北现存故堤宽约80m,高出地面5~6m。

      3.西汉故堤的平面布局

      西汉故堤左、右两堤之间堤距变化较大。原阳磁固堤至福宁集段宽约22km;磁固堤、黑羊山堤距分别为10km和16km,至福宁集宽仅7km;延津夹堤至蒋班枣段长约32km;夹堤、胙城堤距分别为16km和13km,至蒋班枣宽仅3km。

      (二)原阳—封丘—长垣临黄大堤

      明代为确保漕运,在堤防修筑上,重北轻南。弘治二年(1489年),阳武(今原阳)至开封河段南北两岸均决,北岸黄水侵入张秋运河,严重影响漕运。时“命白昂为户部侍郎,修治河道”。昂提出“南岸宜疏浚,以杀河势”,“于北流所经七县,筑为堤岸,以卫张秋”。弘治三年(1490年)白昂“乃役夫二十五万,筑阳武长堤”。现原阳上界到封丘下界的临黄大堤,即为当时北堤的上段,在原阳、封丘分别长64km和46.6km。

      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河决,泛道纵贯长垣市境。同治二年(1863年)境内现行河道冲刷成型后,1864~1865年,河臣谭廷襄奏准,长垣知县易焕书、王广兰自大车集经梁寨、马坊、孟岗、石头庄至桑园筑民埝(后改官堤)1道。新中国成立后,小渠至曹店以北一段民埝(官堤)亦划归长垣管辖,即今长垣市境的临黄大堤,全长42.8km,为长垣市黄河的主要堤防。

      (三)太行堤

      白昂修堤后,黄河北岸又决口数处,俱入张秋运河,形势严重。明弘治八年(1495年)右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方策。在北岸起胙城(今延津县北),经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筑180km长堤1道,名太行堤,成为北堤的第二道防线,进一步加强了北岸堤防。清初,利用古阳堤又将太行堤延长到武陟木栾店。清咸丰五年(1855年)今铜瓦厢河决大徙时,北岸大堤及太行堤均被冲断。

      今太行堤从武陟木栾店到新乡县袁周村大部不显堤形,原周村到封丘黄德集虽有堤形,但多被沙压;延津位丘集到长垣大车集长约44km的堤段,已与长垣大堤相连,成为防御黄河倒灌的重要堤段。

      (四)贯孟堤

      自黄河铜瓦厢改道后,北岸大堤从大车集起与太行堤相连,惟大车集至鹅湾(西坝头)间的15.5km素无堤工,沿河居民屡受漫溢之灾。民国十年(1921年)河南灾区救济会(后改称河南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修新堤1道,由鹅湾(上界与封丘临黄堤相接)至武楼长12.5km,后因南岸绅民联名反对,以下工程终止,附近居民称这段堤为“华阳民埝”。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大水,全堤皆漫,淤垫几与堤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大水漫滩,贯台串沟过水,直冲长垣大车集至石头庄临黄大堤,决口4处(东了墙、九股路、香李张及刘寨),由全国经济委员会、黄河水灾救灾委员会工赈组、黄河水利委员会及豫冀两省建设厅研究堵口工程,决定将“华阳民埝”延长到长垣孟岗,取名贯孟堤。实际只延长至长垣姜堂与民埝相接,计长21.12km,民埝与临黄堤并行延伸到渠村闸附近终止,姜堂与孟岗间仍无堤防。

      天然文岩渠在贯孟堤与临黄大堤之间入黄,形成黄河自然倒灌蓄洪区。贯孟堤系太行堤与临黄堤的前卫工程。

      (五)天然文岩渠右堤

      天然文岩渠右堤上接长垣市西辛庄天然渠右堤(桩号20+000),下至入黄口,全长46km。入黄口至信寨堤防超高0.89m,水平向西延与天然渠堤相接。大车集堤顶高程70.39m,超高1.53m,堤顶宽4m,内外边坡均为1∶3。主要防止天然文岩渠洪水漫决,并防御黄河顺临黄大堤行洪。1964年修筑成堤,因年久失修堤身残缺单薄,2000年长垣市境大复堤,复堤标准按黄河花园口发生10000m3/s流量下泄时的相应洪水位培固,堤顶宽5m,内外边坡1∶3。该县临黄堤西4乡(镇)、滩区5乡(镇)出动大型挖掘机52台,翻斗车260辆,于40天内竣工,完成复堤土方107万m3。

      二、堤防复修

      黄河堤防自春秋之后,历代均有培修。市境除上文已记述者外,汉代濒河10郡,均有堤防。王景治河时一次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长千余里。五代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的29年中,原武至濮州间,先后5次大规模修堤。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自河阴广武山至原武、阳武、东明等县,孟、卫等州增筑堤岸;十八年(1178年)筑阳武以下堤防。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潘季驯在原武、阳武、封丘等15州县修筑遥、月、缕、格等堤,长14万余丈。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修封丘荆隆口大月堤。雍正二年(1724年)加高河南省南北大堤,北岸荥泽至山东曹县,各筑月堤和隔堤。同治四年(1865年)自长垣大车集至石头庄、三桑园等村,筑堤埝共长30余km。光绪三年(1877年)筑长垣境三桑园以下至今台前张庄临黄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黄河防洪标准提高,临黄堤、太行堤及贯孟堤等均作了大规模的培修。先后经历三次大复堤:

      第一次大复堤(1950~1957年)。以改变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局面,防御25000m3/s的洪水为目标。对北岸长约365.5km的临黄大堤,要求长垣大车集至前桑园段30km超洪水位3m,其余堤段两岸均超洪水位2.3m。顶宽一律为10m,临背河边坡均为1∶3。复堤结束后,共完成土方3868.88万m3,低矮薄弱堤段和险工堤段均得到加固,堤身修复完整,达到了所规定的防洪标准。1958年黄河花园口22300m3/s的大洪水顺利下泄入海,加固后的大堤经受了考验。

      第二次大复堤(1963~1967年)。1962年三门峡水库改建成以滞洪排沙为主,大量排沙,下游河道加速淤积,抗洪能力降低。此次大复堤以培修能防御花园口站22000m3/s的洪水为目标,两岸超高均改为2.5m,平工堤段顶宽加至9m,险工堤段顶宽加至11m。临背河边坡仍为1∶3,浸润线坡度按1∶8。两岸复堤结束后,共完成土方808.5万m3,绝大部分堤段达到计划标准。

      第三次大复堤(1974~1985年)。1964~1977年三门峡水库大坝两次改建大量排沙,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抗洪能力进一步降低。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复堤仍以防御花园口站流量

      22000m3/s的洪水为目标,北岸临黄堤京广铁路大桥至渠村闸堤段,要求超高3m,平工堤段顶宽10m,险工堤段顶宽12m,临背河边坡仍为1∶3,平工段浸润线坡度按1∶8,险工段按1∶10。1986年底两岸共完成土方1.19亿m3。

      三、堤防加固

      新乡市临黄大堤系明清旧堤,土质多沙,抗渗防冲能力较低。历史上遗留口门较多,堤身残破。1950年6月黄委部署各地对新旧堤防进行普查,“凡新旧堤结合部,施工分段衔接处,以及穿堤建筑物,都应列为检查的重点,新旧堤一律进行钎试”。据此,河南、平原、山东河务局广泛发动沿河群众普遍检查堤身隐患,各修防处(段)均组成小组沿堤调查。

      1955年7月,新乡沿黄修防段组成了堤线、土质、口门、滩面串沟和险工根石探摸等调查工作组,采取访问、座谈、查县志、现场检查、大锥钻探和洛阳铲取土等手段,历时3个月完成了堤线普查任务。除查出一些獾狐洞穴外,还查清了境内滩面现有串沟以及明末以来各决口口门的具体位置,并对原阳段的大王庙、黄家寺、胡村铺、奶奶庙、篦张、越石,以及封丘段的荆隆宫、陈桥和清河集等口门坝基(临脚至临背)10~20m深度以内的土质进行了剖面式的调查。为提高堤防工程的抗洪能力,在大规模培修堤身的同时,还对普查时发现的隐患进行处理。

      (一)抽槽换土和修黏土斜墙

      临河堤坡修筑黏土斜墙,堤脚抽槽换土隔渗,背河堤坡、堤脚修筑砂石反滤层导渗,以及加修前、后戗压渗等是加固堤防的有效措施。

      武陟秦厂至原阳、封丘交界桩号68+469~154+256长85.787km,为重点防守堤段。

      原阳县沙堤头为禹河南堤,在明正统堤与清道光元年月堤的接头处,北临禹河故道,地势低洼,风大沙多,俗称沙堤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河徙姚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在桩号91+000处,发现洞径1m的大漏洞,以料塞之。直到1957年始以抽槽换土、拔沙帮戗固之。计挖槽填黏土深3m,底宽2m,顶宽1.5m,帮前戗覆盖顶宽4m,垂直厚2m,坡度1∶3。1983年又于桩号90+432~91+850沙堤头至夹堤间,修筑1418m,宽10m的前戗,沙质堤终于得到处理。但经上述3次大复堤后,堤顶高程虽已达防御22000m3/s洪水的标准,但堤身断面仍有75%左右不能满足1∶8浸润坡度的要求,逸出点超出背河堤脚3~4m。于是,1981~1985年间,又在桩号91+850~154+256堤段,每年修筑顶宽10m的前戗一段,使逸出点下移,并以多级后戗压埋逸出点。

      封丘县曹岗险工段长5.199?km(桩号184+047~189+246),背河为坑塘,临背悬差达10m。为此于1952~1953年加修蒋寨—邵寨(桩号184+034~189+242)间后戗5.208km压渗。1962~1963年延修桩号184+000~196+000堤段后戗后做二级戗12km。1977年加强桩号184+650~188+670堤段后戗4.02km。1978年修补古城—三合村(桩号179+000~183+300)老戗4.3km。

      长垣市堤防曹店桩号44+300~44+800堤段1955年出现长500m的管涌,水头高2cm,已作慎重处理。1956年又做高3m、顶宽4m、坡度1∶5的后戗。1957年加做了顶宽4m、仅低于堤顶0.3m、坡度1∶4的黏土斜墙,并在临河堤脚抽槽换土,槽深1.2~1.5m,下口宽2m。1958年大水偎堤时未发现新的变化和险情。对老口门堤基进行探摸后,1965年作了以下处理:东了墙、香里张、步寨等旧口门因基础流沙层厚,旧物料清理困难,便在临河堤坡外打木板桩;东柳园旧口门物料浅,予以换土;九股路口门进行抽槽换土,并做黏土隔墙1800m。探摸獾狐穴17267处。同时夯实了太行堤王堤口以东、朱庄路口和临黄堤孟岗等处的碉堡、暗道、沟壕和水井,还对堤坝险工进行灌浆。1996年又对部分堤段进行加固。

      (二)洇水探查试验

      1959年,对封丘荆隆口堤段进行洇水探查试验。

      1965年,原阳篦张口门(桩号142+205~142+989)78.4m及大吴庄松土层(桩号144+164~144+185)21m堤段亦进行洇水试验。该处堤防薄弱,土质多沙,堤外有面积100余亩、水深10m左右的潭坑一个。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多次培修加固、锥探灌浆,仍有不同程度的渗水。此次采用沿堤顶平行开槽,槽底锥孔,计行距0.7m,孔距0.5m,深至背河地面,共锥孔9220眼。注水后在临河发现洞穴20处,背河6处。多为小型动物穴、新旧挖填不实和树根附近洇水后密实洞穴,少数为封闭型洞穴。另有一槽注水,邻槽锥眼翻水现象。

      试验表明,在发现洞穴后进行洇水沉陷,加密堤身从而消灭隐患效果显著。但不均匀沉陷导致的纵横裂隙一来影响堤身强度,二来外部不易及时发现。在洇堤方法上洇水槽以宽浅短为好,槽长一般以10m为宜,主要布置在危堤临河部位上部,使堤身垫实以防渗漏。

      试验后,对堤身质量不好、漏洞较大、危害严重的必须彻底翻筑,对危害不大的小洞,可采用压力灌浆处理。

      (三)锥探灌浆消灭隐患

      堤防钢丝锥探灌浆法在1950年首创于封丘修防段。对发现和消除各类动物穴、藏物洞和地窖等隐患,增强堤身抗洪能力工效显著。后经水电部推广在全国实施。自1951年到1985年的30多年间,经历了从小锥到大锥,从人力到实现打锥机、压力灌浆机全部机械化施工的历程。该法一般孔距1m,行距1~1.5m,重点堤段孔、行距均0.5m。按需要用黏性土、两合土和沙性土配制不同比例的泥浆,视洞径大小先稀后稠一一施灌。一般灌3遍,特殊的灌4遍,灌实率一般为96%~98%。

      原阳县1950~1983年间,锥探堤长31.001km,计锥孔1698眼,灌入土方9.21万m3,消灭隐患10144处。

      封丘县1951~1985年间,锥探527.7万眼,消灭隐患5193处,翻筑隐患2500处,回填土方4.42万m3。

      长垣市1950~1983年间,锥探堤长65.93km,计锥孔340.34万个,灌入土方4.69万m3。

      从1970年实现机械化施工至1985年,新乡市堤防已完成两遍锥灌,重点堤段达3遍以上。

      (四)放淤固堤

      新乡河段大堤临背悬差一般3~5m,封丘曹岗险工一带达10~12m。背河地势低洼,河水侧渗,长年积水。原阳县临黄堤脚一些段落地势低于高滩1~4m,汛期堤脚一旦发生管涌将危及堤防,因此引浑水由串沟灌入大堤与围堤之间,使之落淤放清,周而复始,不但淤高临背堤脚,降低悬差,加宽堤身,还延长渗径,是一项加固堤防的有效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放淤固堤经历自流沉沙、提水淤背和船泵放淤三个阶段。1974年新乡修防处本着“先自流后提淤,先险工后平工”的原则,开始放淤固堤。

      1978年据黄委等部门的有关规定,近期放淤固堤的标准为平工堤段淤宽50m,险工段和薄弱堤段淤宽100m,背河淤高与1983年设防水位平,临河淤高至1983年设防水位以上0.5m。1980年为提高险工段抗御地震的能力,还规定堤身背河高超过8.6m时,应增补后戗工程。北岸自沁河堤武陟老龙湾起到原阳下界,后戗顶宽6m,高度与1983年设计防洪水位平,边坡1∶5。原阳下界至封丘鹅湾段,后戗顶超出背河浸润线逸出点高1.5m,顶3m,边坡1∶7。

      根据“临河截渗,背河导渗”的原则,临背淤沙土,临河淤黏土或两合土。淤成后尚需用黏土包边(厚度大于0.5m)和盖顶(厚度大于0.3m)。

      原阳县1977~1983年,4次分段淤娄谷堆—张寨—祥符朱闸—鲁庄(桩号127+500~137+500)堤段10km内堤南灌区上的高滩古串沟主槽多处及培堤取土等导致附近地势低于滩面1~4m的临河洼地。合计完成围堤土方6.30万m3,范围内落淤自流淤9.85万m3,提淤3.54万m3,投资16.23万元。在淤临固堤和改土肥田方面取得一定的效益。

      1980年淤桩号101+000~120+000堤段20km内的背河洼地,范围内落淤2.95万m3。该县的放淤固堤工作直至1996年,2001年仍在断续进行(桩号90+432~100+800)。

      封丘县陈桥放淤区(桩号178+000~179+730)堤段长1.73km,1978~1981年放淤固堤土方4.88万m3,背河范围内自流落淤18.93万m3,陈桥潭坑淤平,渗水问题随之消灭。

      曹岗险工淤区(桩号186+500~189+500)堤段3km,临背悬差5~7m,附近在桩号183+000~189+000之间,最高可达12m。洼地苇坑水深1~2m,常年积水。1969年进行放淤试验,东西长2km,南北宽1km,完成围堤土方83.3万m3,不仅加固了堤防,而且还使背河1350亩洼地变为良田。1981~1983年开始船淤,前后总落淤量344.3万m3,其中范围内自流落淤85.91万m3,船淤192.36万m3。范围内落淤占总落淤土方量的80.82%。

      长垣市1971年开始堤背放淤,先自流放淤,后机械提淤。上淤下改,即上段用浑水放淤,下段用落淤后退水再次淤灌稻田,尾水最后退入丁栾沟和回木沟。放淤后,不仅使背河洼地普遍高出地面0.5~1m,而且淤平了石头庄口门的潭坑,使渗水消灭。既扩大堤身,加固堤防,又将原背河一带赵堤等乡沙碱严重的不毛之地改良为稳产高产的稻麦区。

      1986~2000年,投资53060.08万元,放淤加固堤防长度85.09km,补残12km,盖顶长度67.76km,消除堤防险点3处,动用土方5042.83万m3。放淤加固工程标准:1986~1993年,封丘大功工程预留分洪口门以上,淤区顶部高程高于1995年黄河设防水位计算的浸润线出逸点2m,大功以下1.5m,淤区宽度30~50m,边坡1∶3。1994~1998年,封丘大功工程预留分洪口门以上,淤区顶部高程高于2000年黄河设防水位计算的浸润线出逸点2m,大功以下1.5m,淤区宽度平工段30m,渗水薄弱堤段50m,老口门潭坑段100m,边坡1∶3。1999~2000年,施工淤区顶部高程高于2000年设计防洪水位浸润线出逸点1.5m,淤区顶宽50~100m,边坡1∶3。2001年,施工淤区顶部高程与2000年设防水位平,淤区顶宽100m。

      1986~1995年,堤防加固除了放淤固堤工程以外,还对堤身残缺地段进行补残、盖顶。放淤固堤利用挖泥船、泥浆泵淤土加固,补残、盖顶利用人工、机械设备运土施工。1996年以后主要采取机淤固堤,利用泥浆泵淤土加固堤防。加固后,消除了黄委排列的堤防险点3处,桩号为148+350~150+150、11+730~13+600、40+669~42+764。

      黄河大堤像两条巍巍巨龙,屹立在黄河两岸。经历1992年8月、1996年8月两次特大洪水,大堤仍安然无恙,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未受损失,国家投资降低到最低程度,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大堤加高

      黄河下游大堤是利用历代古堤逐步加高而成的,质量不一,先天不足。老口门在临时抢堵时所用秸料、木料现已腐化,再加上有害动物破坏,险点、隐患林立。在加高时,按顶宽6~10?m,边坡1∶2~1∶3建设,坡度远不及浸润线1∶8~1∶10的坡降,故有大堤“越修越高、越修越险”之说。

      由于受投资能力所限,主要安排加培背河出逸点高于地面且决口淹没范围较大和加高高度严重不足的堤段,并处理已经发现的或加高加培时没有解决的险点。在“九五”期间,安排1.66亿元,加高堤防长度63.784km,动用土方636.58万m3。利用先进的施工机械,包括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设备,对长垣境内的黄河大堤、太行堤以及封丘境内的贯孟堤、部分黄河堤进行了加高。

      五、堤防险工

      西汉以来,黄河下游的石堤、北宋至民国时期名之为“埽”的柴草土石混合结构的防护建筑,都是当时黄河的堤防险工。今新乡市堤段在宋天禧、天圣年间(1017~1023年)有阳武埽;金初大定前后有原武、阳武和延津3埽;明代中期有原武的庙王口,封丘的于家店、钟栾城、荆隆口,祥符(今封丘)的陈桥、贯台、马家口和陈留寨诸埽。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大徙,口门以上的老河道因溯源冲刷,两岸出现高滩。旧有堤防险工大多因长期不靠河而废弃;民国期间有原阳的越石,封丘的古城、曹岗和贯台。

      新乡市大规模的险工整修,第一次在1952~1956年,主要是埽工石化;第二次在1964~1966年,加高改建;第三次在1974年,与第三次大复堤同步,内容与第二次相同,仍以防御花园口站22000m3/s洪水为目标,再次对险工坝埽进行全面加高改建。要求一般坝顶与堤顶平,部分低于堤顶1m;土基一般顶宽10~12m,主坝顶宽12~20m。此次险工改建按黄委《黄河下游坝岸改进意见》实施。对原坝型一律改进或仍维持为乱石坝和扣石坝。1984年还对原阳、长垣防洪坝土坝基进行裹护。境内黄河险工现仍存3处。

      (一)封丘县辛店险工

      位于封丘辛店堤南祥符二、三坝间,桩号69+500~172+170。系1964年始建的护滩工程。1980年省河务局批为险工,护砌长1905m,工程长3390m,设连坝8段,垛29座。1984年河势上提,上延丁坝6道。

      (二)封丘县曹岗险工

      位于封丘蒋砦至邵砦间,桩号184+047~189+246。护砌长483m,工程长5260m(桩号184+040~189+300),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凸形险工,具有上靠下不靠、中靠下滑的特征。与府君寺相对峙,为险要临堤险工。临背悬差大,但坝、垛根基深(8~20m),根石向下游延伸近百米,坝、垛、护岸相连,形成左堤。民国时期以前有坝36道,垛26座,护岸39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修坝6道,垛4座,护岸1段。1981~1983年间调整坝工结构。现有坝41道,垛27座,护岸36段。该险工靠河时间长,抢险达171坝次,整修721坝次,其加固措施见上文“堤防加固”中的各相关内容。

      (三)封丘县禅房险工

      位于封丘贯孟堤禅房村南,1961年东坝头桐园湾挑溜,禅房坍塌距贯孟堤380m。护砌长140m,工程长458m,抢做土坝基4道,并将其裹护,河势下挫外移,不再靠河。1972年禅房控导工程修建后,已成背工。

      六、堤防保护

      为有效地削减或避免洪水对滩岸及大堤的冲击和淘刷、提高工程的抗洪能力,确保汛期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临河防浪、背河取材、速生根浅、乔灌结合”,大力开展堤防植树造林。临河植高低卧柳,堤顶植榆、杨、桐培育成材,临河堤坡洪水位以上植灌木,洪水位以下不植树,背河以植柳为主。1952年原阳段植柳116万株,封丘段植卧柳59万株;1954年封丘段临河发展三级柳,堤两侧植高杆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了各项树木管理制度;1982年普遍开展植树承包制,春植秋验,成活率达90%以上,按成活率付资;1949~1980年,共植树187万株;1998~1999年省河务局安排原阳、长垣营造黄河防护林(分别长8km和5km,50m),共计植高杆柳21.6万株,丛柳22.14万株,成活率分别达100%和99%。其中原阳段防护林工程在2000年被省河务局评为优良工程。

      黏土质的黄河大堤每遇雨雪天气,堤顶路面泥泞,路滑难行,严重影响防汛抢险的物资运输、交通,以及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各县河务局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平垫整修。

      1998年9月,由国家投资对黄河大堤堤顶进行硬化,参照三级平原微丘公路标准,路面底基层采用5cm厚水泥石灰稳定土,宽6.8m,基层采用15cm厚水泥石灰碎石土,宽6.5m,路面采用4cm厚热拌沥青碎石混合料,宽6m;路口及上堤道路路面结构与堤顶道路相同。1998年9月开工,至2000年9月,投资2419.70万元,硬化堤顶55.512km,对原阳黄河大堤桩号90+432~104+000、131+000~154+256,封丘黄河大堤桩号154+256~173+000处进行了硬化,经过近一两年的运行,效果良好。